观热点:三峡“最倔钉子户”:无水无电坚守11年,不是为了拆迁款
来源: 有书快看
2023-06-21 14:51:40

“要想富,下水库!”


(资料图片)

这是三峡大坝开工期间,113万三峡“移民”群众中,流行的一句口号。

当时大多数人都很兴奋,觉得“移民”是一件好事,既能拿到补偿款,又能搬迁到城市开启新生活。于是,他们纷纷响应国家号召,开始了风风火火的“大迁徙”。

但是,三峡库区桂林村的一名农妇张秉爱,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。她不要补偿款,坚决不外迁,哪怕被下户口,孩子无学可上,他依旧我行我素。

后来,在被断水断电,全村仅剩她一家的情况下,她依然坚守“阵地”11年,堪称“三峡最倔钉子户”。

那么,她为何如此执着?结果怎样了呢?

01初遇张秉爱

1994年夏天,纪录片《秉爱》的导演冯艳,来到了三峡“移民”区。

她想要在这里寻找日本纪录片大师小川绅介镜头里,那种 因眷恋自己的土地,而联合起来与警察抗争的农民精神。

然而,她失落了。因为这里的农民巴不得赶紧逃离山区,对自己扎根的土地并无眷恋。

有一天,她的镜头无意中拍到一间房子,它孤零零地独矗在一片废墟里,周围的房子都已经被扒平,变成工地了。

她兴奋地以为自己终于找到了要找的人,赶忙向那座小屋飞奔而去。然后,她仍旧失望而归。

屋里的人告诉她,他们是嫌补偿的钱少,想再扛扛,好讲价钱。

那时的她特别失望,觉得中国农民挺没骨气的!

然而,就在她快要放弃的时候,她遇到了张秉爱,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。 说不上哪儿特别,但是这个女人身上,似乎有一种神奇的特质,深深地吸引着冯艳的目光。

于是,冯艳开始跟拍张秉爱。

张秉爱是冯艳遇到的最慢热的拍摄对象,从冯艳拍摄张秉爱开始,到张秉爱对她讲述自己的个人生活,中间整整隔了8年的光景。

张秉爱的记忆,就像决堤的长江水一样汹涌而出,被这洪流夹裹其中的冯艳,在这些似曾相识的故事中,感受到了一丝触摸到张秉爱灵魂的战栗。

张秉爱在与动迁干部交锋的空隙和繁忙的农活之余,向冯艳讲述着她痛苦的过去……

02赌气的婚姻

张秉爱跟其他的农妇不同,她念过书,甚至读到了高中。对于当时的妇女来说,这学历已经算是知识分子了。

也许是因为念过书,张秉爱的思想比较开放,想法也很前卫,性格非常固执,对于自己的事情相当有主见。

“我谈过一个男人,但是父亲不同意,硬生生地把我们拆散了,我赌气嫁给了熊大哥。”张秉爱一直称自己的丈夫为熊大哥。

张秉爱在出嫁的前一天,还一个人掌厨,做了20桌的酒席饭菜,那是她的喜宴。

新娘子出嫁都穿得喜庆红火,但是张秉爱偏不。她穿了一件父亲买给她的最素的衬衣,脚上穿着一双普通网鞋,头发用一根素白的发带随便系着。

不知道她今天出嫁的人,还以为她去奔丧。

这是张秉爱对父亲的反抗,她拿自己一生的幸福做赌注,也因此开启了她痛苦人生的篇章。

熊大哥其貌不扬,腿有残疾,平常走路看不出来,但是干不了重活,肩不能扛、背不能背。张秉爱一个人肩负着一家四口的生计。

她白天一个人到地里干活,干完活还要回家洗衣做饭照顾丈夫。

每逢橘子收获的季节,别人家都是男人扛着一筐又一筐的橘子下山,家里的女人在旁边帮忙打下手。

可张秉爱家却正好相反。女人扛着一筐橘子,弯着腰在前面走,男人手里拿着一根拄拐在后面亦步亦趋地跟着……

因为张秉爱跟熊大哥没有感情基础,熊大哥一开始对自己的媳妇儿也不在乎。直到后来,他看见张秉爱确实不容易,又对他那么好,这才开始心疼起张秉爱。

熊大哥开始跟着张秉爱下地干活,虽然不能干重活,但也确实给张秉爱减轻了许多负担。“人虽然是我赌气嫁的,但是我也没有别的想法,只想跟他过平平淡淡的生活。”这是张秉爱对自己人生的期望。

然而,三峡大坝的“移民”政策,却打破了她平静的生活。

03拆迁的噩耗

1996年,桂林村135米水位以下的村民,被划为第一批外迁人员,张秉爱家就是其中的一户。

张秉爱家是这个村最穷的,丈夫身有残疾,她一个人靠种地养活一家人,儿女还得读书。因为这里离娘家近,有娘家兄弟姐妹的帮忙,所以日子还过得去。

可如果外迁出去,人生地不熟,地也没有了,房子还得自己建,娘家人还帮不到自己,她一家人肯定是没法过活。

“我不能外迁出去,迁了我就没法活了。”张秉爱认为,其他人出去都能找到活路,她不行。

随后,张秉爱向动迁干部提出了自己的要求,她不要赔偿款,只希望领导能在自己的田地附近批一块地,给她建房子。

动迁干部说政策很明确,不可能对她特殊对待。三峡还有113万的移民,要都像张秉爱这样,那搬迁工作都不必做了。

他们劝张秉爱要想清楚,万一到时户口被下了,她的孩子可能连学都上不了。

“人狠不了人,户口下了,我还是要生存的!”张秉爱坚决地说。

动迁干部见张秉爱不肯妥协,便暂时同意让他们家就地后靠,这一后靠就是整整六年,张秉爱申请的土地也迟迟没有批下来。

2002年,张秉爱的儿女都到县城里上学了。由于离家太远,孩子每次回家都要走一大段山路,又临近高考,上高三的儿子很少回家,女儿倒是会经常回家帮忙。

但是,此时张秉爱家已经被断电了,女儿每次回家,都只能在微弱的烛光下完成作业。不然就得在白天,百忙之中,抽出点空闲时间,匆匆忙忙赶完作业。

张秉爱晚上做饭,只能在灶前点一根蜡烛,摸黑做完晚饭,然后一家人在黑漆漆的饭桌上,悄无声息地吃完晚饭。

这天,她借着蜡烛的微光,做了儿子爱吃的菜,带到县城高中,给儿子送生活费去。

张秉爱的儿子是村里唯一一个考上县城重点高中的人。所以,即使这六年来,张秉爱的日子过得异常困难和痛苦,但她的脸上却时常带着笑容,对未来充满希望。

张秉爱的儿子很孝顺,看到妈妈因为拆迁的事过得如此艰难,心里很不是滋味。心里装的事儿多了,他的成绩便下滑了。模拟考试的成绩不理想,让他一直郁郁寡欢。

张秉爱让儿子啥都不用想,“移民”的事不用他操心,最要紧的是好好读书。即使没有拆迁款,她也能让儿子念大学。她说,如果高考成绩只是差一点的话,她同意儿子复读。

听着张秉爱与儿子的对话,冯艳不禁想,张秉爱为何不试着外迁,拿着赔偿款度过困难期,也许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。

而且,张秉爱是如此独立自强的人,以她的性格,到哪儿都能找到活路,为何偏偏害怕到了外面无法生存呢?

直到那一次,与张秉爱在小山坡上的闲聊,冯艳这才发现了张秉爱不愿外迁的真正原因。

04深藏的眷恋

张秉爱说:“人的灵魂是不能轻易地跟着身体走的。”

她刚嫁到这里的前几年,梦里都是在娘家干活的场景,从来不曾梦到过这里的人和事,她说也许那时她的灵魂还在娘家吧。

十几年后,桂林村生活的场景,开始慢慢地出现在她的梦里。她觉得,她的灵魂和身体这时才真正地在桂林村扎根。

她絮絮叨叨地跟冯艳说:“只要我还能动,在土里刨一天,我就能有吃的。”

她说自己在山坡下,有十几块地都种满苞谷了,以后还要在这里种桃树,桃树最容易种了。她如果管不过来,就让熊大哥在田里搭个棚守着,日后能卖多少钱就卖多少钱……

看着张秉爱说到土地时的滔滔不绝,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。冯艳感觉自己内心似乎有什么东西要喷涌而出。

她试探地问张秉爱:“你是舍不得这土地吗?”

张秉爱愣了一下,然后笑着对她说:“我是舍不得土地。土地是最宝贝的,土能生万物,土能长经济,农村里只要刻苦一点,没有比城市的差。”

说完她转过头,深深地凝望山下的苞谷地,眼里充满了热情和眷恋。

那时冯艳才明白,自己苦苦寻找多年的人,一直就在身边。

看来,中国的农民并不是全没骨气的!张秉爱就是最好的代表,也许她自己都没察觉到,她对土地的爱,竟是如此深沉!

动迁干部在一个公路旁边的小山坡上给她划了一块地。但是要在这里建房子得先把山坡推平,然后打地基、起房子,这些都得靠张秉爱一家自己来完成。

而且就算最后房子建成了,电没接上,喝水还得自己从山下背上来,那样过日子,还不如继续待在山下。

张秉爱说除非他们把地平了,房子建起来,水电问题也解决了,不然她不搬上来。

动迁干部也急了:“你建也得建,不建也得建!不然到时候,我直接叫人把你们抬上来,扔这儿,要么你就外迁!”

这次干部们是真的打算来硬的了,他们只给了张秉爱两条路,要么拿上拆迁款,自己建房子,要么外迁。

张秉爱不想外迁,只能选择妥协。此时,做了6年“钉子户”的张秉爱,终于写下了拆迁申请。但是,她并不甘心!

晚上,夫妻俩端着碗食不下咽。

张秉爱说,如今他们被逼着写下拆迁申请,最开心的就是那些拿了钱的干部,终于把她给赶走了。以后无论发生什么事,领导肯定是不会再理会他们了。

看着烛光摇曳下,张秉爱失魂落魄的神情,冯艳想起了自己之前跟拍的一幕。

有一次,冯艳在拍完领导吃饭、唱KTV之后,打车去找移民们。可让她奇怪的是,整条路上,一个人都找不到!

她打开车灯一遍遍地寻找,最后才发现,他们全都蹲在野地里吃饭。

一边是领导们在KTV里打情骂俏唱情歌的场景,另一边是移民们被扔在野地里吃饭的画面。

两种生活的对比太过强烈,她每每想起来都想哭。

冯艳这时才明白,三峡搬走的移民们,不是不爱自己的土地,而是这里太穷了,他们想要活下去,就必须得舍弃些什么。

冯艳不忍心对张秉爱说这些,最终也只能在心里默默地叹气。

05坚守钉子屋

“我拼命也要活下去,这些人一定没有好下场,我要活着,看他们的结局!”张秉爱最终还是选择继续在废墟里守着自己的“钉子屋”。

2002年7月,张秉爱的儿子高考落榜,他放弃了复读的机会,选择去新疆当兵。

2003年2月,长江水位上涨到135米,张秉爱的小屋被完全淹没了。张秉爱在自家田里搭了一间棚子住了一年。

后来,她拿着拆迁款在公路旁买了几间窝棚,夫妻俩搬进去住。

2007年,冯艳完成《秉爱》的拍摄,离开三峡时,张秉爱还一直在那儿住着。

影片上映后,张秉爱这位三峡最倔“钉子户”,也算是举国闻名了。

有位观众说,他是哭着看完《秉爱》的,不是因为张秉爱有多高尚,而是因为她太真实,真实到他仿佛看见了自己的母亲。他的母亲,是中国另一片土地上的“张秉爱”。

影片的最后没有交代张秉爱后来怎么样了,但这却是观众最关心的问题。

张秉爱最后怎么样了?房子建起来了吗?

冯艳导演在后来的采访中,给所有观众解开了谜团。

她虽然在2007年就离开三峡,却一直与张秉爱一家保持着联系,她们之间相处得像亲人一样。

张秉爱的房子已经建好了,女儿已经上了大学,也交了一个男朋友。

最让人欣慰的是,她跟熊大哥的感情已经越来越深,这段“先婚后爱”的婚姻,最终也走向美好的未来。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,张秉爱现在过得很幸福。

这大概是所有观众都期盼的结局。

我们经常会用“土气”来形容乡下人,多少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,但这个“土”字却最能代表乡下人的生活方式。

土的基本意义是指土地或土壤,在乡下住的人离不开土地,因为种地是最基本的谋生方式。

费孝通在《乡土中国》中讲过一件事,他的一位美国朋友从内蒙古旅游回来,向他表达疑惑。

为什么中原的人,到了这片最适宜放牧的草原上,每家每户依旧划着小小的一方地,锄地播种。他们好像看不到这片土地有其他的利用方法,一个劲儿地向土里钻。

相信,像张秉爱一样的中国广大劳动人民,都能为这位美国朋友答疑解惑。

作者:木木余

编辑:Sarah萱草悠悠

参考资料:

1、 纪录片《秉爱》 2007年 在山形电影节上映

2、 《秉爱》:沉淀出活着的苍凉与自信 2008年第1期 《南方电视学刊》(双月刊)

3、 费孝通《乡土中国》 2020年 天地出版社

关键词:

下一篇: 腾达科技过会:今年IPO过关第163家 中泰证券过6单
上一篇: 最后一页

相关阅读